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高校应用型文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路径选择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剧了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应用型文科人才成为人才需求的重要类型。课程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关键,也是高
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剧了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应用型文科人才成为人才需求的重要类型。课程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关键,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要实现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高校必须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综合性改革,突出应用导向,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一、应用型文科课程体系现状 1.课程教学目标:应用导向理念难落实 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活动中起到引领作用,是课程标准建设的首要因素。如果课程目标确定的不合理,课程实施就会迷失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基础知识、理论流派、思辨思维等,关注学科的逻辑与结构,缺乏社会适应性、专业技能的课程。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力应用为本位,更多的关注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但在实际课程安排时,许多学校出于现有教师能力以及教学工作量考量,造成理论课程内容和课时很难被缩减,不足以支撑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出于功利和保守的思想,为提倡学生的高质量的就业,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中,保留一定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时,利于学生考研升学,造成理论性的课程不能被实际的压缩。 2.课程结构内容:市场需求导向不及时 从笔者的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和实践调查,虽然应用型文科的课程目标早已明确,但在具体实践中,各文科专业在课程结构修订时,其体系仍然按照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体系编排,缺少真正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群,对理论教学“必需、够用”标准把握不到位,必修课程过多,个性化的选修课程比例过小。具体课程的知识基础、能力目标、素质要求方面,仍然没有体现应用导向,课程结构内容不能及时跟上社会岗位变动的实际需求。 由于应用型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困境的限制,文科专业在具体课程中还是概念、流派、类型和原理等理论性知识,对于“为什么”、“怎么用”等问题解答的尚显得不够多,导致教师对课程的能力目标把握不到位,使得学生所需求的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效果得不到体现。 3.课程实施过程: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应用”是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表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体现在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 当前多数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以理论课为主,虽然根据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发展的要求,设置了一些课内的实践性、实验性的课时,但往往仅是名称的改变,实际课程教学时难以实施。同时对实践学时的质量管理也很难到位,虽然专业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实验性课时,以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但是实践时间很短,实习也过于浮泛,缺乏现实针对性。 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落实问题,多数专业学生实习有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学校统一安排的实践和实习,需要单位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实践操作中,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多数学生自己联系实践教学单位的处于“放养”状态,其结果仅以一篇实践报告或者日记、以及实践单位的证明等简单书面材料来认定,实践教学的评价也会因缺乏科学性而变得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质量难以保障。 4.课程教学模式:学生主体思想难体现 从总体上来看,应用型文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任然沿用老传统,教师习惯于在上面的宣讲,这种单向的念教材、放幻灯片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很难激起多数学生的兴趣,师生间双向的互动交流不够,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难以体现。 课程结果的考核仍然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度,对实践应用性的内容缺乏考核手段,导致学生只能以记忆理解的模式、以合格即行的低追求应付考试,很难达到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考试评价以标准答案为主,重标准答案,轻能力体现;重理论的考评,轻实践的操练。 而相比之下,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评价不足,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专业知识应用性能力的考核模式也未落实到位,这成为制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应用型文科课程体系编排原则 应用型文科课程体系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模块比例,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根据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体现“应用”的理念。 1.课程目标维度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的体现,引领课程价值观念的方向。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是以人文科学专业为基础,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教育。 导向性。应用型文科的课程要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出发进行整体设计,突出“应用导向”,同时也是基于应用导向基础上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目标功能维度。既要看到市场对具体岗位的能力要求" 又要看到市场对人才内涵的深层次需求。 操作性。在课程编排过程中要体现知识、技能和职业结合的原则,要在通识课程、学科基础科、专业核心课、拓展课程的安排中,分别对应的学科、专业、岗位不同,便于具体专业的实践操作。 差异性。具体来说,差异性的原则是坚持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针对专业人才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地区、岗位、发展方向,考查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兼顾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个性和特点,服务学生差异化的发展。 2.课程结构维度 应用型文科的课程内容应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知识获取、分析解决的专业能力。 整体性。课程编排的课程结构体系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关键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协调。应用型文科专业应变革专业知识结构,以减少理论性课程,增加实用性课程为原则,构建结构合理、专业突出和个性发展为一体的整体性课程体系。 协调性。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组织协调问题,是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组织配合和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关系。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增加通识模块、工具模块、技能模块的课程,协调好选修课程、见习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的比例。 针对性。在课程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实践类课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其课程具体讲授的内容,应该利于专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依照传统式的知识的宣讲,而应侧重学生专业思维方式方法的的培养,贴近社会需求和专业岗位的特点。 3.课程实施维度 课程实施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应用型文科的课程实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 灵活性。应用型文科侧重于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时能够接触到与职业、行业相关的实践型、应用型课程。在安课时时候,本着“能用、够用”的原则,具体课程应减少理论性课时,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同时减少理论性课程不是毫无标准的,要保留该专业的最有价值的两到三门专业核心学科专业基础课,以备部分想要考研升学的学生需求。 多样性。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尽相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针对应用型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内容安排及课堂组织方式等,要不断创新。 创新性。在教学手段的改革中,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研成果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并大胆运用微课、慕课、在线课程等方式,同时提倡多采用讨论、情境表演、操作实践等具体教学形式。 4.课程评价维度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教育观念和类型的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的方式不尽相同。应用型文科的课程评价应以知识应用为目标,注重对知识的考查,增加考查课程,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职业素养的掌握。 多样化。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善于变革的课程评价方式,树立将效果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念。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有更多的准备和付出,注重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习题、技能训练等表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 多维性。要把课程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考核评价要把测验、签到、考试、课堂和实践参与等,作为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突出连贯性和多维性。通过过程考核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更加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的环节的参与和学习。 多元性。要建立任课老师、班主任、学生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改变任课教师“唯一主体”模式。多方参与的多元性评价体系,能最大程度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接收度、衡量学生动手实践的效果。 三、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1.坚持“能力为本位、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导向目标 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剧了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应用型文科人才成为人才需求的重要类型。应用型文科专业应定位于服务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针对本地急需的各类服务类、管理类的人才。其主要在管理、商务或服务型岗位工作,从事固定或无形的管理或服务工作事务。 这就需要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坚持“能力为本位、应用为导向”的导向目标,在理论课时“能用、够用”前提下,扎实打牢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应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内课外的协同配合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熟练灵活专业技能、基础理论扎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构建“理论为依托、技能为核心”的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体系是基于宏观层面,根据社会、学生和专业发展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专业目标价值实现的载体。 因此,首先要加强基础素质和通用能力的课程,培养文科类专业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开足通识教育课程,增加通识必修和社科类选修课程,配套第二课堂课程。其次,重点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本着“够用、能用”的原则,减少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时,增加单独设课的实践课时,同时增加跨学科专业课程作为补充。还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典型特征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能力要素,开设体现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最后,通过设置素质能力提升、学业拓展提升、技能拓展提升、创新创业提升和境外交换学习等课程,满足不同兴趣和个性发展学生的需要。 3.完善“形式多样化、实践常规化”的课程实施方式 应用型文科专业要改变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知识传授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教学方式改革,鼓励师生间有益的合作和交流,主动设置社会实际应用问题,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演讲、学生讨论等方法。 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扩大校企、校地合作的渠道,坚持内外结合,校内外共同协同推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强化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 4.树立“评价多元化、考核过程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应用型文科的课程评价应以知识应用为目标,注重理论和知识的考查,减少标准化的试题,增加考查课程数,适应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时代需求,着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理论课程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将课堂测试、研究综述、分组辩论等作为成绩评价要素;同时,改变以闭卷笔试、基础知识、标准答案为特征的考核方式,采取考试与考查结合、笔试与问答并举的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其次,实践课程考核重视成果性的材料,如读后感、作品分享、技能总结等,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性的结果,让学生重视平时技能的积累,引导学生深入专业学习,展现学生的个体或团体能力。同时还要形成校外与本校教师、行业专家以及学生等参与的多元协同的评价机制,减小单一任课教师封闭式评价的局限性。 [1]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01):86-88. [2]鲍嵘.在学“做事”中学“做人”——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J].现代大学教育,2002.(05):37-38. [3]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4]张兄武.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5.71. [5]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8-119. [6]孔繁敏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一一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3. 仲一虎(1982-),男,江苏宝应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剧了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应用型文科人才成为人才需求的重要类型。课程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关键,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要实现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高校必须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综合性改革,突出应用导向,创新课程体系构建。一、应用型文科课程体系现状1.课程教学目标:应用导向理念难落实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活动中起到引领作用,是课程标准建设的首要因素。如果课程目标确定的不合理,课程实施就会迷失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基础知识、理论流派、思辨思维等,关注学科的逻辑与结构,缺乏社会适应性、专业技能的课程。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力应用为本位,更多的关注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但在实际课程安排时,许多学校出于现有教师能力以及教学工作量考量,造成理论课程内容和课时很难被缩减,不足以支撑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出于功利和保守的思想,为提倡学生的高质量的就业,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中,保留一定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时,利于学生考研升学,造成理论性的课程不能被实际的压缩。2.课程结构内容:市场需求导向不及时从笔者的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和实践调查,虽然应用型文科的课程目标早已明确,但在具体实践中,各文科专业在课程结构修订时,其体系仍然按照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体系编排,缺少真正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群,对理论教学“必需、够用”标准把握不到位,必修课程过多,个性化的选修课程比例过小。具体课程的知识基础、能力目标、素质要求方面,仍然没有体现应用导向,课程结构内容不能及时跟上社会岗位变动的实际需求。由于应用型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困境的限制,文科专业在具体课程中还是概念、流派、类型和原理等理论性知识,对于“为什么”、“怎么用”等问题解答的尚显得不够多,导致教师对课程的能力目标把握不到位,使得学生所需求的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效果得不到体现。3.课程实施过程: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应用”是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表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体现在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当前多数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以理论课为主,虽然根据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发展的要求,设置了一些课内的实践性、实验性的课时,但往往仅是名称的改变,实际课程教学时难以实施。同时对实践学时的质量管理也很难到位,虽然专业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实验性课时,以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但是实践时间很短,实习也过于浮泛,缺乏现实针对性。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落实问题,多数专业学生实习有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学校统一安排的实践和实习,需要单位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实践操作中,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多数学生自己联系实践教学单位的处于“放养”状态,其结果仅以一篇实践报告或者日记、以及实践单位的证明等简单书面材料来认定,实践教学的评价也会因缺乏科学性而变得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质量难以保障。4.课程教学模式:学生主体思想难体现从总体上来看,应用型文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任然沿用老传统,教师习惯于在上面的宣讲,这种单向的念教材、放幻灯片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很难激起多数学生的兴趣,师生间双向的互动交流不够,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难以体现。课程结果的考核仍然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度,对实践应用性的内容缺乏考核手段,导致学生只能以记忆理解的模式、以合格即行的低追求应付考试,很难达到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考试评价以标准答案为主,重标准答案,轻能力体现;重理论的考评,轻实践的操练。而相比之下,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评价不足,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专业知识应用性能力的考核模式也未落实到位,这成为制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二、应用型文科课程体系编排原则应用型文科课程体系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模块比例,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根据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体现“应用”的理念。1.课程目标维度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的体现,引领课程价值观念的方向。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是以人文科学专业为基础,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导向性。应用型文科的课程要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出发进行整体设计,突出“应用导向”,同时也是基于应用导向基础上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目标功能维度。既要看到市场对具体岗位的能力要求" 又要看到市场对人才内涵的深层次需求。操作性。在课程编排过程中要体现知识、技能和职业结合的原则,要在通识课程、学科基础科、专业核心课、拓展课程的安排中,分别对应的学科、专业、岗位不同,便于具体专业的实践操作。差异性。具体来说,差异性的原则是坚持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针对专业人才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地区、岗位、发展方向,考查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兼顾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个性和特点,服务学生差异化的发展。2.课程结构维度应用型文科的课程内容应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知识获取、分析解决的专业能力。整体性。课程编排的课程结构体系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关键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协调。应用型文科专业应变革专业知识结构,以减少理论性课程,增加实用性课程为原则,构建结构合理、专业突出和个性发展为一体的整体性课程体系。协调性。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组织协调问题,是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组织配合和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关系。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增加通识模块、工具模块、技能模块的课程,协调好选修课程、见习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的比例。针对性。在课程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实践类课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其课程具体讲授的内容,应该利于专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依照传统式的知识的宣讲,而应侧重学生专业思维方式方法的的培养,贴近社会需求和专业岗位的特点。3.课程实施维度课程实施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应用型文科的课程实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灵活性。应用型文科侧重于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时能够接触到与职业、行业相关的实践型、应用型课程。在安课时时候,本着“能用、够用”的原则,具体课程应减少理论性课时,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同时减少理论性课程不是毫无标准的,要保留该专业的最有价值的两到三门专业核心学科专业基础课,以备部分想要考研升学的学生需求。多样性。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尽相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针对应用型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内容安排及课堂组织方式等,要不断创新。创新性。在教学手段的改革中,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研成果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并大胆运用微课、慕课、在线课程等方式,同时提倡多采用讨论、情境表演、操作实践等具体教学形式。4.课程评价维度课程的考核评价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教育观念和类型的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的方式不尽相同。应用型文科的课程评价应以知识应用为目标,注重对知识的考查,增加考查课程,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职业素养的掌握。多样化。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善于变革的课程评价方式,树立将效果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念。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有更多的准备和付出,注重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习题、技能训练等表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多维性。要把课程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考核评价要把测验、签到、考试、课堂和实践参与等,作为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突出连贯性和多维性。通过过程考核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更加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的环节的参与和学习。多元性。要建立任课老师、班主任、学生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改变任课教师“唯一主体”模式。多方参与的多元性评价体系,能最大程度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接收度、衡量学生动手实践的效果。三、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1.坚持“能力为本位、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导向目标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剧了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应用型文科人才成为人才需求的重要类型。应用型文科专业应定位于服务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针对本地急需的各类服务类、管理类的人才。其主要在管理、商务或服务型岗位工作,从事固定或无形的管理或服务工作事务。这就需要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坚持“能力为本位、应用为导向”的导向目标,在理论课时“能用、够用”前提下,扎实打牢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应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内课外的协同配合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熟练灵活专业技能、基础理论扎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构建“理论为依托、技能为核心”的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是基于宏观层面,根据社会、学生和专业发展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专业目标价值实现的载体。因此,首先要加强基础素质和通用能力的课程,培养文科类专业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开足通识教育课程,增加通识必修和社科类选修课程,配套第二课堂课程。其次,重点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本着“够用、能用”的原则,减少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时,增加单独设课的实践课时,同时增加跨学科专业课程作为补充。还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典型特征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能力要素,开设体现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最后,通过设置素质能力提升、学业拓展提升、技能拓展提升、创新创业提升和境外交换学习等课程,满足不同兴趣和个性发展学生的需要。3.完善“形式多样化、实践常规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应用型文科专业要改变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知识传授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教学方式改革,鼓励师生间有益的合作和交流,主动设置社会实际应用问题,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演讲、学生讨论等方法。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扩大校企、校地合作的渠道,坚持内外结合,校内外共同协同推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强化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4.树立“评价多元化、考核过程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应用型文科的课程评价应以知识应用为目标,注重理论和知识的考查,减少标准化的试题,增加考查课程数,适应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时代需求,着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理论课程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将课堂测试、研究综述、分组辩论等作为成绩评价要素;同时,改变以闭卷笔试、基础知识、标准答案为特征的考核方式,采取考试与考查结合、笔试与问答并举的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其次,实践课程考核重视成果性的材料,如读后感、作品分享、技能总结等,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性的结果,让学生重视平时技能的积累,引导学生深入专业学习,展现学生的个体或团体能力。同时还要形成校外与本校教师、行业专家以及学生等参与的多元协同的评价机制,减小单一任课教师封闭式评价的局限性。参考文献:[1]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01):86-88.[2]鲍嵘.在学“做事”中学“做人”——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J].现代大学教育,2002.(05):37-38.[3]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4]张兄武.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5.71.[5]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8-119.[6]孔繁敏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一一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3. 仲一虎(1982-),男,江苏宝应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文章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网址: http://www.wkahzzzs.cn/qikandaodu/2020/0528/340.html



上一篇:高校文科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生成路径与策略
下一篇: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域外经验与启示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投稿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编辑部|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面费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