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域外经验与启示 ——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区别于一些理科、工科专业,不少文科专业,特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区别于一些理科、工科专业,不少文科专业,特别是传统的基础类文科专业,无论学科内涵,还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都相对偏理论化、知识化,与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面临着升级优化、提升应用性的迫切要求。即便是一些应用型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师资配置上应用性也体现的不够鲜明。本文拟通过对美国D大学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的考察,梳理世界一流大学文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以探讨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特色的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塑造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扑面而来、汹涌澎湃的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些高校仍然因循守旧,办学治校的理念思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及时应答,模式和方法创新不够,内容更新不及时,滞后于时代变革”。[2]这些问题虽然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各学科专业中,但不可否认,在当前文科专业,特别是传统的基础类文科专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何建设应用型文科专业,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 观以美国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应用性导向十分突出。针对公共政策专业的特点,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明确了自身的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强调学院所追寻的即是通过寻求创新政策解决方案来创造积极的变化。 第一,面对实践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与各种政策打交道,不受这些政策的影响。我们生活的社区中,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单位中,都存在各种公共政策,当然,我们日常接触最多,对我们福祉影响最大的是来自政府的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才是好的公共政策,如何让这些公共政策制定的更加科学、有效,如何通过合理、合法的政策执行,让良好的政策最终产生出良好的结果,这些都需要相关的公共政策科学的价值、知识、方法与技能。可以说,公共政策是一门社会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正是基于这种认知,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强调其核心价值或者说使命,即在于通过教学、研究、专门的培训,以及实践中的政策参与和社区参与,来培养未来的领导者,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3]相对来说,我国高校不少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实践导向不明确,以至于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需求相脱节,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难以体察专业与社会之间的直接关联性,甚而影响学习的动力。也正因为此,不少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诸多文科专业面临生源危机,学生进校后也面临专业心理不稳的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需要在理念上,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的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课程设置应提升社会实践导向,增加实践参与式教学。 第二,提升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当前,我国高校不少文科专业,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对不足,以至于不少毕业生的反馈认为在校的专业学习之于现在的工作意义不大。而观以D大学公共政策专业的人才培养,他们明确强调“我们的教学是为未来和现任政策领导者提供技能、知识和经验,赋予他们以能力和动力在世界上发挥积极作用”。[3]从这个意义上,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参与式研究能力的提升。文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应具备基本的理论能力,还应能独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具体实践问题,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因此,在人才培养中,一方面要提升实践技能型课程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倡导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研究机构、早进团队,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提升参与实践研究能力。 第三,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早在2006年《与众不同:D大学的战略规划》中就提出,“原有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局限性已愈益突出,许多问题需要分享知识,合并知识团体,团队合作的显著特点就是整合知识,学习获取不同视域来增强人们的理解力,这就变得至关重要。”[4]基于公共治理的多领域性,公共政策涉及到各行各业,因此作为公共政策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不能仅仅涉及到公共政策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还要涉及到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因此,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强调必须“从不同的学科,观点和个人背景中汲取力量”。公共政策的研究,要为“地方社区、国家和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带来多学科的观点”。[3]而观以我国当前高校的文科专业人才培养,过于注重“狭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和方法,综合性、通识性的“宽域”意义的上知识素养相对不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除了部分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行业领域外,大部分岗位需要的是具有综合性知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仅仅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复杂社会治理的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强调多学科交融,强调文理工等不同学科的互通互融。因此,在学校层面,如何通过院系专业的重组,通过搭建平台与机制,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协同合作,对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校-政-企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理念。由于公共政策的高度应用性,公共政策人才的培养就不能是学院式的、封闭式的,不能仅仅是理论教学模式的,而应当是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开放式的。正因为此,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强调“我们致力于与来自政府、国际组织、非赢利组织、媒体组织和私营部门的公共政策制定者深入接触。我们的参与应该是一条双向的道路,既是将我们的研究投入政策和实践的途径,也是决策者和从业者为我们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的途径”。[3]我国目前不少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学院式”特征十分明显,这在客观上又造成学院培养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的技能相脱节。因此,面向区域和国家治理需要,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多元联动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打造富有特色的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体系就具有了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健全高等院校和社会实务部门双向交流机制,选聘高校教师到实务部门和社会一线挂职锻炼,选派学生到相关岗位开展实习和跟班作业,注重实习、实验、实训“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并重,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实质上即是“要坚持以本为本,教育引导大学生夯实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接触社会实际,接受专业训练,练就独立工作能力,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学生成才立业奠定立身之本。”[3]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 二、多元复合型导向的师资队伍结构配置 无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贯彻落实,还是应用型课程的开发,最关键的因素即在于建设一支与此相适应的师资队伍。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正是基于公共政策学科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多领域性特征,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型与实践型结合、多学科背景、职业背景的师资队伍。 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63人。这些教学科研人员除少部分为学院单聘的正式教职员工外,绝大多部分都是来自学校内跨不同院系的双聘员工、校外的兼职教师和客座(访问)教师。其中客座访问教师约占11%,这些访问教师一般都在学院内承担了的相关的教学科研任务;校外兼职讲师约占16%,来自当地社区、联邦和州政府机构、国际组织、新闻媒体等各个行业领域。这种多元化的师资结构适应了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知识、能力要求。跨不同院系的双聘员工主要适应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跨多行业、多领域知识背景的要求,校外兼职讲师则为师生带来来自一线的鲜活的社会实践案例和经验。 从师资的专业背景上,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学、药学等诸多学科专业,以适应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公共政策教学与研究的需要。从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上,分散在诸如儿童与家庭政策、世界粮食政策、卫生保障政策、环境政策、退伍军人事务、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边境政策等诸多领域。从教职员工职业经历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有多重职业经历,比如在加盟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之前,曾经在诸如华盛顿邮报等新闻传媒机构,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在财政部等联邦和州政府担任记者、编辑、税务官、律师、政策分析师等工作经历。为了提升师资队伍的应用性,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聘用了大量的实践教授(professor of the practice),这些实践教授往往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用以加强对学生实践认知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而观以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文科专业的师资构成,往往大多具有浓郁的“学院派”气息,缺乏相关领域的一线实践经验。为此,一是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培训,促进知识更新换代,如到国内外一流高校开展长期或短期访学交流,参加各类课程师资培训班、专业方法研讨班和教学方法培训班等,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新要求;二是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提升实务操作能力;三是要推进校外教师队伍建设,从校外聘请名师指导学科建设和青年教师成长,从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聘请党政干部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兼职导师,提升专业教学的实践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分类、分流与应用型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要学什么,毕业时能具备什么能力,将来能干什么、会做什么,即关系到教育的“产出”问题。观以我国目前不少高校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前沿性、实践性、应用性、行业性相对不足,理论性课程,特别是概论型课程多,而应用性、技能性课程十分稀缺,且课程安排以不变应万变的色彩浓厚,学生缺乏可选性,难以满足个性化的多元需求。 基于应用性的考量,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课程非常重视跨学科性、跨领域性和面向社会实践一线的应用性特征。所谓跨学科性,即课程涵盖多学科,以适应公共政策从业者对多元知识的综合性需求。所谓跨领域性,即针对不同公共政策领域开设专门的介绍性、研究性、实践性课程。而应用性,即注重对学生从事公共政策行业必备的应用技能、知识和方法的培养。 在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提供的本科生课程中,概论性、理论性课程的比例非常少,如公共政策概论、公共部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成本效益分析等,大部分为某一领域的应用政策分析与研究类课程。这类课程往往聚焦于某一实践领域,对该领域的相关公共政策展开介绍、分析和研究。如美国医疗保健政策、资源与环境政策、教育政策、儿童政策、医学伦理与老龄化、药物和法律、基因组研究的伦理学、科学与法律、纪录片与政策等。除上述课程外,还有一些课程注重对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演讲、政策宣传和沟通、新闻写作和报道、专业编辑实践、适应性领导、独立研究等课程。 当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要根据学生和社会需求,基于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两阶段培养”理念,建设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 “三大类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二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将传统文科专业的理论、方法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新兴技术结合,解决经济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培育新兴专业人才培养领域;推进专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建设前沿创新课程,形成一批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特色、精品与优势课程。三是在教学实践中,要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精神,根据是否适应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的基本原则,推进绕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的时代,文科专业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文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文科专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从D大学公共政策专业建设的经验来看,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性地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的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再造,以及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等。当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学校和专业的定位,根据“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凝练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实践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要大力推进分类、分流、应用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推动“课堂革命”;要建立机制,打通各个学科、院系间的壁垒,师资互通、课程共享,培养综合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要构建分层分类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以专兼职形式聘任具有本专业、本行业领域丰富经验的实务工作者进课堂,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务性。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19-9-11. [2]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EB/OL].http://www.moe.gov.cn,2019-6-21. [3]杜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网站,https://sanford.duke.edu. [4]陈艾华,邹晓东.杜克大学提升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实践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15-119.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区别于一些理科、工科专业,不少文科专业,特别是传统的基础类文科专业,无论学科内涵,还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都相对偏理论化、知识化,与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面临着升级优化、提升应用性的迫切要求。即便是一些应用型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师资配置上应用性也体现的不够鲜明。本文拟通过对美国D大学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的考察,梳理世界一流大学文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以探讨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特色的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一、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塑造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扑面而来、汹涌澎湃的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些高校仍然因循守旧,办学治校的理念思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及时应答,模式和方法创新不够,内容更新不及时,滞后于时代变革”。[2]这些问题虽然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各学科专业中,但不可否认,在当前文科专业,特别是传统的基础类文科专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何建设应用型文科专业,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观以美国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应用性导向十分突出。针对公共政策专业的特点,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明确了自身的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强调学院所追寻的即是通过寻求创新政策解决方案来创造积极的变化。第一,面对实践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与各种政策打交道,不受这些政策的影响。我们生活的社区中,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单位中,都存在各种公共政策,当然,我们日常接触最多,对我们福祉影响最大的是来自政府的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才是好的公共政策,如何让这些公共政策制定的更加科学、有效,如何通过合理、合法的政策执行,让良好的政策最终产生出良好的结果,这些都需要相关的公共政策科学的价值、知识、方法与技能。可以说,公共政策是一门社会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正是基于这种认知,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强调其核心价值或者说使命,即在于通过教学、研究、专门的培训,以及实践中的政策参与和社区参与,来培养未来的领导者,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3]相对来说,我国高校不少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实践导向不明确,以至于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需求相脱节,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难以体察专业与社会之间的直接关联性,甚而影响学习的动力。也正因为此,不少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诸多文科专业面临生源危机,学生进校后也面临专业心理不稳的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需要在理念上,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的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课程设置应提升社会实践导向,增加实践参与式教学。第二,提升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当前,我国高校不少文科专业,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对不足,以至于不少毕业生的反馈认为在校的专业学习之于现在的工作意义不大。而观以D大学公共政策专业的人才培养,他们明确强调“我们的教学是为未来和现任政策领导者提供技能、知识和经验,赋予他们以能力和动力在世界上发挥积极作用”。[3]从这个意义上,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参与式研究能力的提升。文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应具备基本的理论能力,还应能独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具体实践问题,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因此,在人才培养中,一方面要提升实践技能型课程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倡导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研究机构、早进团队,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提升参与实践研究能力。第三,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早在2006年《与众不同:D大学的战略规划》中就提出,“原有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局限性已愈益突出,许多问题需要分享知识,合并知识团体,团队合作的显著特点就是整合知识,学习获取不同视域来增强人们的理解力,这就变得至关重要。”[4]基于公共治理的多领域性,公共政策涉及到各行各业,因此作为公共政策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不能仅仅涉及到公共政策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还要涉及到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因此,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强调必须“从不同的学科,观点和个人背景中汲取力量”。公共政策的研究,要为“地方社区、国家和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带来多学科的观点”。[3]而观以我国当前高校的文科专业人才培养,过于注重“狭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和方法,综合性、通识性的“宽域”意义的上知识素养相对不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除了部分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行业领域外,大部分岗位需要的是具有综合性知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仅仅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复杂社会治理的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强调多学科交融,强调文理工等不同学科的互通互融。因此,在学校层面,如何通过院系专业的重组,通过搭建平台与机制,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协同合作,对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第四,校-政-企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理念。由于公共政策的高度应用性,公共政策人才的培养就不能是学院式的、封闭式的,不能仅仅是理论教学模式的,而应当是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开放式的。正因为此,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强调“我们致力于与来自政府、国际组织、非赢利组织、媒体组织和私营部门的公共政策制定者深入接触。我们的参与应该是一条双向的道路,既是将我们的研究投入政策和实践的途径,也是决策者和从业者为我们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的途径”。[3]我国目前不少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学院式”特征十分明显,这在客观上又造成学院培养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的技能相脱节。因此,面向区域和国家治理需要,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多元联动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打造富有特色的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体系就具有了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健全高等院校和社会实务部门双向交流机制,选聘高校教师到实务部门和社会一线挂职锻炼,选派学生到相关岗位开展实习和跟班作业,注重实习、实验、实训“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并重,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总而言之,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实质上即是“要坚持以本为本,教育引导大学生夯实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接触社会实际,接受专业训练,练就独立工作能力,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学生成才立业奠定立身之本。”[3]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二、多元复合型导向的师资队伍结构配置无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贯彻落实,还是应用型课程的开发,最关键的因素即在于建设一支与此相适应的师资队伍。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正是基于公共政策学科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多领域性特征,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型与实践型结合、多学科背景、职业背景的师资队伍。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63人。这些教学科研人员除少部分为学院单聘的正式教职员工外,绝大多部分都是来自学校内跨不同院系的双聘员工、校外的兼职教师和客座(访问)教师。其中客座访问教师约占11%,这些访问教师一般都在学院内承担了的相关的教学科研任务;校外兼职讲师约占16%,来自当地社区、联邦和州政府机构、国际组织、新闻媒体等各个行业领域。这种多元化的师资结构适应了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知识、能力要求。跨不同院系的双聘员工主要适应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跨多行业、多领域知识背景的要求,校外兼职讲师则为师生带来来自一线的鲜活的社会实践案例和经验。从师资的专业背景上,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学、药学等诸多学科专业,以适应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公共政策教学与研究的需要。从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上,分散在诸如儿童与家庭政策、世界粮食政策、卫生保障政策、环境政策、退伍军人事务、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边境政策等诸多领域。从教职员工职业经历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有多重职业经历,比如在加盟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之前,曾经在诸如华盛顿邮报等新闻传媒机构,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在财政部等联邦和州政府担任记者、编辑、税务官、律师、政策分析师等工作经历。为了提升师资队伍的应用性,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聘用了大量的实践教授(professor of the practice),这些实践教授往往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用以加强对学生实践认知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观以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文科专业的师资构成,往往大多具有浓郁的“学院派”气息,缺乏相关领域的一线实践经验。为此,一是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培训,促进知识更新换代,如到国内外一流高校开展长期或短期访学交流,参加各类课程师资培训班、专业方法研讨班和教学方法培训班等,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新要求;二是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提升实务操作能力;三是要推进校外教师队伍建设,从校外聘请名师指导学科建设和青年教师成长,从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聘请党政干部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兼职导师,提升专业教学的实践度和社会影响力。三、分类、分流与应用型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要学什么,毕业时能具备什么能力,将来能干什么、会做什么,即关系到教育的“产出”问题。观以我国目前不少高校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前沿性、实践性、应用性、行业性相对不足,理论性课程,特别是概论型课程多,而应用性、技能性课程十分稀缺,且课程安排以不变应万变的色彩浓厚,学生缺乏可选性,难以满足个性化的多元需求。基于应用性的考量,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课程非常重视跨学科性、跨领域性和面向社会实践一线的应用性特征。所谓跨学科性,即课程涵盖多学科,以适应公共政策从业者对多元知识的综合性需求。所谓跨领域性,即针对不同公共政策领域开设专门的介绍性、研究性、实践性课程。而应用性,即注重对学生从事公共政策行业必备的应用技能、知识和方法的培养。在D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提供的本科生课程中,概论性、理论性课程的比例非常少,如公共政策概论、公共部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成本效益分析等,大部分为某一领域的应用政策分析与研究类课程。这类课程往往聚焦于某一实践领域,对该领域的相关公共政策展开介绍、分析和研究。如美国医疗保健政策、资源与环境政策、教育政策、儿童政策、医学伦理与老龄化、药物和法律、基因组研究的伦理学、科学与法律、纪录片与政策等。除上述课程外,还有一些课程注重对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演讲、政策宣传和沟通、新闻写作和报道、专业编辑实践、适应性领导、独立研究等课程。当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要根据学生和社会需求,基于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两阶段培养”理念,建设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 “三大类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二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将传统文科专业的理论、方法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新兴技术结合,解决经济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培育新兴专业人才培养领域;推进专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建设前沿创新课程,形成一批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特色、精品与优势课程。三是在教学实践中,要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精神,根据是否适应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的基本原则,推进绕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在新的时代,文科专业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文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文科专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从D大学公共政策专业建设的经验来看,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性地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的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再造,以及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等。当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学校和专业的定位,根据“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凝练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实践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要大力推进分类、分流、应用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推动“课堂革命”;要建立机制,打通各个学科、院系间的壁垒,师资互通、课程共享,培养综合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要构建分层分类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以专兼职形式聘任具有本专业、本行业领域丰富经验的实务工作者进课堂,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务性。参考文献:[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19-9-11.[2]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EB/OL].http://www.moe.gov.cn,2019-6-21.[3]杜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网站,https://sanford.duke.edu.[4]陈艾华,邹晓东.杜克大学提升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实践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15-119.

文章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网址: http://www.wkahzzzs.cn/qikandaodu/2020/0528/343.html



上一篇:高校应用型文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路径选择
下一篇:评点两篇:“走心”辨 再说《孤独之旅》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投稿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编辑部|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面费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